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往日岁月

Zentralachse Peking
1900摄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Beijing Review/Beijing Rundschau
《北京周报》(英语:Beijing Revie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官方英文周刊,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北京周报社出版。《北京周报》创刊于1958年3月,最初英文名为“Peking Review”,在中国全面改用汉语拼音作为译名标准后改为现名。杂志主要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介绍中国政府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等。《北京周报》也曾出版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及德文版实体刊,不过除英文版仍保留实体刊外,其他语言版本均已于2000年12月停刊,仅保留网络版。1958年3月4日,英文《北京周报》创刊号问世。   三月四日   《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号出版。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外文时事政策性周刊。每周一出版,航空发行世界各地。郭沫若同志为《北京周报》题中文刊名。   五月十日   召开编辑部务虚会,座谈周报五年远景规划。会后,整理了一份“《北京周报》五年工作规划”,提出:1、立足中国面向世界;2、建立通讯网,提高权威性;3、迅速报道,及时评论,出版当天,运到国外;4、增加篇幅,内容多样,形式美观;5、写作技巧赶上世界水平;6、考虑增加文字版本等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Radrennen in Peking/Beijing Road bicycle racing
1920摄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Beipiao/Beijing Floater
漂泊在北京的外地人。北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ěi piāo。也称北漂一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特征:北漂即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乎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于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有的人是从北京高校毕业后,没有去所分配的外地而在北京找到工作,有的人则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离开最初的工作单位而前来北京寻得岗位。尽管他们实现了就业,但是,从就业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这种视角来看,他们仍然属于“漂”的一族。

Beipiao, damit sind Leute gemeint, die sich nach Beijing begeben, um dort Karriere zu machen. Vor allem Jugendliche, die davon träumen, Filmstars zu werden.

“北漂一族”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指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在北京生活但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

北漂与横漂影漂形式基本相近,北漂是指常年漂泊在北方的人们通常为着影视演艺路程的人,代表城市为‘北京,横漂是指常年在横店拍摄演艺的人们,代表城市指’浙江‘影漂是指常年拍摄于各地方的演艺人们,汇集一块拍戏。

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北漂族”是指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

在北京生活但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他们主要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

这些人在心理上更是一种漂的状态,也许很多北漂人很成功,但很多人的内心,却还缺少一种心灵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的漂”应该是“漂”的第三层含义)。

为此,北漂一族中的很多人纷纷自发推出属于北漂一族精神聚集地的网上家园。来自五湖四海的北漂朋友通过这一平台互相交流与互相分享,寻找到来自内心的心灵归属感和安全感。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king
1933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Katholische Fu-Jen-Universität
摄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辅仁大学北平时期(英语:The Peping/Peking/Beijing period of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简称北平辅大或北京辅大,是指辅仁大学建校于北平(今北京)的时期,为辅仁大学校史上最初始的发展期,包含5个前身校名——辅仁社(Fu Jen Academy)、北京公教大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私立北京辅仁大学、私立北平辅仁大学以及国立辅仁大学。该时期起始于1912年辅仁社建立,至1925年辅仁大学正式建校(时称北京公教大学),1952年辅大被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结束。1930年代,设址于北平涛贝勒府、恭王府的辅大,常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或加上北师大而成“五大名校”);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沦陷区内实质上的最高学府。辅大在北平时期直属于罗马教廷传信部,与在台复校后改隶罗马教廷教育部直属有所不同。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Ruinenstadt der Hauptstadt der Nördlichen Song-Dynastie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朱雀苑广场, 占地约54平方千米。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坐落于南北大运河枢纽, 战国的魏,五代的梁、晋、汉、周和北宋,以及金代的后期均曾建都于此。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东京城始建。北宋定都于此后,多次修筑。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乱破坏。 北宋东京城,又称“汴梁、汴京”, [4]首次以开放式街巷取代封闭式的里坊制布局,是北宋时期世界较为出名的大都会。 [10]东京城由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外城有城门12座,各城门外皆瓮城三重,屈曲开门,另有水门6座,墙上密置敌楼、马面,四围有濠堑等。内城是当时的衙署、寺观、商肆之地,皇城则据内城西北。 北宋东京城遗址为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在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也为研究古代黄河水患、桥梁建筑和开封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Kaifengfu-Karte in der Nördlichen Song-Dynastie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iyang University
国立北洋大学简称北洋大学、北洋,初名北洋大學堂,是1895年10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时任津海关道盛宣怀上奏光绪皇帝得到批准在天津建立的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校训为实事求是。1912年,更名为北洋大学校,次年更名国立北洋大学。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

国立北洋大学简称北洋大学北洋,初名北洋大學堂,是1895年10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时任津海关道盛宣怀上奏光绪皇帝得到批准在天津建立的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校训为实事求是。1912年,更名为北洋大学校,次年更名国立北洋大学。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至1920年,北洋大学开始专办工科教育。1928年,国民政府推行大学区制,期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次年大学区制废除,原北洋大学脱离北平大学复校,因专办工科,不合大学建制,遂定名国立北洋工学院。1937年,因抗日战争,国立北洋工学院西迁至西安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次年3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再次改组成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3年,在北洋大学校友的复校呼吁下,教育部将英士大学工学院独立划出,组建了泰顺北洋工学院。受此影响,北洋大学校友在西安市组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北洋大学校友关于返回天津的复校呼声日渐高涨。1946年1月,教育部下令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国立西北工学院返回天津复校,国立北洋大学在天津西沽旧址复员,建立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和化学工程5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被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1951年,国立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后定名为天津大学。1968年,从北洋西学学堂分离出来的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学更名为海河中学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Beiyang-Bild
《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7月7日,由冯武越、谭北林在天津的法租界创办,是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第一份铜版画报。1937年7月29日,北洋画报因日军占领天津而停刊,期间共出版发行11年,总计出版1,587期。在民国时期,是当时中国北方办刊持续时间最长、出版期刊数最多的综合性画报,画报为私人经营、涵盖内容广泛,被认为是民国时期北派摄影画报的翘楚。《北洋画报》与《良友》被学者认为是民国时期画报的双擘。

新式婚礼之一“集体婚礼” 同一版面的正中,是一张“故作家鲁迅之母与妻”的照片 新式婚礼与旧式婚姻同版刊发,值得读者玩味 《北洋画报》第1470期封面 2版,1936年10月27日

“侠女施剑翘”的专版报道 《北洋画报》第1472期 2版 1936年10月31日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Vorbereitungen pl.für (gegen )Katastrophen
备灾指灾害的应对准备工作。主要指发生之前所做的抢险救援物资设备、避险场所、资金、医药、食物、饮用水、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储备,广义的备灾还包括建立指挥机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抢险救援的演习等。大多数城市的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如无必要的储备,灾害一旦突发就会措手不及,来不及调动所需的物资、装备和人员,从而延迟抢险和救援的行动,基至错失时机,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Kinder, die Mist tragen, wiegen ihr Gewicht, um ihre Arbeit zu berechnen und ihre Arbeitspunkte aufzuzeichnen
作者:袁学军 拍摄时间:1979年 内容:四川农村,背粪的儿童过秤计算劳动份量记工分。袁学军80年代作品. 中国军事摄影家. 袁学军. 袁学军(1950-),四川成都人,解放军画报社主任记者,大校军衔。1973年开始摄影报道。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