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往日岁月

A Pocket Guide to China
《中国指导手册》(A Pocket Guide to China)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抗战情况和风土人情,非常实用,可谓当时中国的小百科全书。美国政府用大量武器弹药支援中国,并且派出了一部分陆军与空军进驻中国西部(包括重庆)以协助中国军队遏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为了方便美国官兵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美国军方制作了这本小册子。当时,《中国指导手册》是中缅印战区驻华美军官兵的必读手册,几乎人手一册。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Der chinesische Premierminister Zhou Enlai trifft David Rockefeller in Peking
1973年6月摄,1973年,洛克菲勒在担任大通银行首席执行官期间,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和中国开设了美国银行界在这两个共产党国家的第一个办事处。洛克菲勒家族财富传承研究所根据 2002年出版的洛克菲勒回忆录写道:“周总理对洛克菲勒本人及家族的背景十分了解,并惊讶以洛克菲勒在国际政治金融和其他权力圈子内结交之广,竟然不认识宋子文、孔祥熙。” “通过驻美联络处、对外友协邀请洛克菲勒访华的安排过程历时数月之久,而在美方人员即将离京的最后一天,以周总理对国际经济和金融问题的严重关切,却仍不能决定是否接见,并最终把会见安排在深夜,周总理在大会堂南侧台阶上准时等候洛克菲勒一行,恐怕除了考虑照顾美方颜面,还有其他难言之隐。”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Der „Zhixing-Stil“ des chinesischen Fußballs
容志行也了解自身的不足,像力量不够强,速度不够快,为了能留在足球场,他只能在球技上超过别人。对手虽然也有不地道的:不踢球,成心踢人,但对犯规是有球例、裁判来管的。有时候,容志行还是会被对手用杀伤战术故意踢倒,碰到这种事,他也不与对手争吵,他只是在心里想:这家伙没出息! 先学做人,再学技术,是他们选择队员的第一标准。在这里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矩:功课不好的不给练,抽烟的不给练,“打茅波”(指动作粗野)的不给练……有一次容志行抽了一支烟,被卢教练发现了,便要容志行明天不要到体校练球了。爱球如命的容志行便向卢教练认错,后来还在队里作了检讨,卢教练才允许他复练。容志行从进入广东队、国家队到退役的近18年中,参加各种比赛近千场,却从未领过一张黄牌或红牌,这是一大奇迹。

1976年亚足联亚洲杯是第6届亚洲杯足球赛,由亚洲足球联合会主办,于1976年6月3日至13日在伊朗境内2座城市的2座球场内举行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首次参加亚洲杯正赛。中国队在三、四名决赛中1:0击败伊拉克队获得季军,参赛阵容包括容志行、迟尚斌等球员。

容志行从小便迷上踢足球。虽然父亲没有给他传授过什么高超技术,却把这个未来的球星带进了足球运动的门槛。容家在牛奶厂街(位于广州海珠区同福中路)安定下来后,1957年秋天,容志行被父母安排入读宝贤大街小学。这所小学邻近宝岗体育场,校内也有宽阔的运动场地,学校素来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广州一所体育名校。

经过无数场街头足球大战,容志行的球技鹤立鸡群,他盘球的技术特别好,射进的球数也多,在牛奶厂街一带已经鲜有敌手了。到了六年级时,容志行领军的班里的足球队已经敢与比他们高出一头的青年工人比赛,还经常取胜。

容志行渴望能与更高水平的对手比赛,他听说宝岗体育场里面有一些很会踢球的人,便经常去那里找人比试。在宝岗体育场踢球的人,很多是比容志行大的大男孩,他们的身体素质可比容志行强多了。一开始,容志行还有点不适应大男孩们对自己的抢截,但这种以小打大的比赛,慢慢培養了容志行不怕苦的精神、不怕对抗的勇气。

容志行也了解自身的不足,像力量不够强,速度不够快,为了能留在足球场,他只能在球技上超过别人。对手虽然也有不地道的:不踢球,成心踢人,但对犯规是有球例、裁判来管的。有时候,容志行还是会被对手用杀伤战术故意踢倒,碰到这种事,他也不与对手争吵,他只是在心里想:这家伙没出息!

决心做一个有出息男子汉的容志行为了不让对手踢倒,更加努力苦练球技了。很快,容志行便成为宝岗体育场里的足球场上的小明星。

1957年,容志行成了宝岗体育场业余体校儿童足球班的学生。卢柱健教练非常注重队员的人品,先学做人,再学技术,是他们选择队员的第一标准。在这里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矩:功课不好的不给练,抽烟的不给练,“打茅波”(指动作粗野)的不给练……有一次容志行抽了一支烟,被卢教练发现了,便要容志行明天不要到体校练球了。爱球如命的容志行便向卢教练认错,后来还在队里作了检讨,卢教练才允许他复练。

经过卢教练的严格训练,体校少年足球队在广州市声名卓著,而容志行是技术、球品最出色的一个。1962年秋天,14岁的容志行考入二沙头业余体校(即广州第三业余体校)的足球重点班,走进了市重点体校。1964年的一天,容志行来到西村工人体育场,参加广州市工人足球队选拔队员的测试。容志行虽然身体条件不算好,但苦练球技,成为教练难以割舍的良材。打出名堂的容志行,受到了广州足球界的关注,1966年初,容志行被广州队的林效才教练招到麾下。

可惜,不久“文革”开始,广州队被解散了。教练“靠边站”,球场上也长满了荒草。1969年3月,容志行被送到离广东三水县城十多公里的“五七”干校。

在去干校期间,为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痴迷足球的他不辞劳苦,常常奔驰百里赶回广州练球、比赛。几乎每个星期天,容志行都偷偷回到广州踢球。“文革”期间,广州各地的业余体校被迫解散,中小学的足球活动也陷于停顿。分配到工厂的退役运动员和部分现役运动员不甘寂寞,自发组织了以单位为名称的足球队。当时比较有名的是“机电”“广船”“交运”“广州机床厂”“山鹰”“鱼雷”等球队,常常进行小型比赛。这些活动凝聚了一群足球“发烧友”,当中不乏像容志行这样的足球好手。他们尽情地投入比赛,为日后重建广东足球队奠定了基础。

一战成名

1969年秋天,广东足球队重建,陈汉粦任教练,容志行被吸收到新的广东队里来。原广东队的一些队员因上了年纪退出,才20出头的容志行等新队员加入。由于广州地处中国的“南大门”,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广东足球队一些特别的任务——接待外国友好国家的足球队,跟他们进行友谊比赛。广东足球队有“外战内行”的美誉。容志行跃跃欲试,希望有机会上阵比赛,为中国、广东足球争取荣誉。

1971年5月,古巴国家足球队来广州访问,比赛那天下午,容志行随队来到越秀山体育场。广东队对古巴队之战,是“文革”以来广州市举行的第一场国际足球比赛,关闭多年的越秀山体育场潮水般涌进大批球迷。广州的球市已经“渴市”(指没有足球比赛)很久了,球迷们也“饿波”(指没看足球比赛)很长时间了,遇到国际足球比赛,个个难掩兴奋之情。

在拉丁美洲,古巴足球队的水平虽然排不上号,不过面对劫后重生的广东队,却如狼似虎,占尽中场优势。凭借着训练有素的体质和富有南美特色的技巧,一开始就发动狂攻,绵绵不绝的叠瓦式进攻压得广东队喘不过气来,开赛不久,古巴队便先入一球。

被对手拔得头筹,广东队教练发现是中场失势。广东队如不加强中场的争夺,就无法改变挨打的局面。教练有意加强中场的实力,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前卫去替换,还有谁能担任中场的角色呢?教练员逐一衡量了替补队员的斤两后,决定让容志行上场试一试。

一上场,容志行运用熟练的控球技术和到位的传球,制服了古巴队高大前锋的突击,局面顿时改观。出其不意的传球、稳定的控球……容志行秀丽的脚法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年轻球员很“有料”。

稳住中场之后,容志行频频向对方的禁区穿插扯动,在他拿手的穿针引线调度下,广东队的攻势有所改善。比赛中,容志行突然向对方门前传出一记漂亮的高吊球,埋伏在那里的队友候个正着,冲前一射中的,将比分扳平。

临终场前,容志行以灵巧的运球摆脱了对方的密集防守,突入对方禁区,用脚一扫,攻入一球。最终,广东队以2∶1赢得了这场国际比赛。

观众们欣喜若狂,为广东队冒出一名新球星而欢呼。“容志行”的名字开始在球迷们的口中相传。对古巴队一战,成了他的“身价波”,他从此在广东队站稳了正选的位置。

震动香江

1971年冬,足球名宿方纫秋等人来广州物色人才,以便重新组建国家队。他们看中了风华正茂的容志行,把他吸收到国家队集训。第二年,容志行正式成为国家队队员。1972年9—11月,广东队应邀访问喀麦隆等三个中非国家。容志行精湛的球技和“宁失一球,不伤一人”的崇高风格震撼了当地球迷。

 

容志行是那一时期国足的进攻核心,在比赛中,他始终表现出高超的球技和高尚的体育道德。他说:“我在场上比赛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球上,从来不会去报复踢人。我永远记得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对对手的最好‘报复就是把球踢进他们的球门。”这句出自球王贝利自传《第一千个球》的话,成了容志行的座右铭。容志行从进入广东队、国家队到退役的近18年中,参加各种比赛近千场,却从未领过一张黄牌或红牌,这是一大奇迹。

1974年11月26日,容志行随国家队第一次去香港访问。中国队这次交锋的对手是香港联队,由当地的“南华”等多支球队中的佼佼者所组成。由于他们经常与外国球队,特别是英国球队交战,所以见多识广,实力非比寻常。

容志行在这场比赛中担任左边锋,他踢得十分活跃。在比赛中,容志行踢进了一个非常美妙的球:当时容志行穿插到对方的禁区,

他背斜向球门,突然有队友传来一记速度快、落点刁的球。灵敏的容志行快步迎向前,巧妙地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就在球即将落地的一刹那,他用左脚把球停住。容志行正要转身射门的时候,对方的右后卫已经飞步冲过来抢截。容志行见对方来势凶猛,急忙把身体一闪,右脚把球一挑,球就巧妙地绕过对方右后卫的头顶落下。他一个急转身,起左脚就要劲射,但对方的中卫又冲出来拦截。气定神闲的容志行不慌不忙,在对方快要触及皮球的一瞬间,他再用左脚将球挑起,在球触地弹起的一刹那,他猛地挥腿劲抽,球应声入网……

电光石火之间,容志行这一停、两挑、一猛射,动作连贯,显示出非凡的足球功底。见多识广的香港球迷大为惊讶。能有如此功力的球员,一般都是世界级别的足球明星。容志行这一世界级技术动作,使全场的香港观众为之震动,他们惊叹道:“世界波!”

这支中国队有李宙哲、王后军、徐根宝、戚务生、迟尚斌等名将压阵。在此战中,中国队以5∶2战胜香港联队。一场比赛入了7个球,但香港足球记者、电视上的香港足球评述员都对容志行的那个“世界波”津津乐道。流风所至,粤语“世界波”一词由此传入广州,继而风靡内地。

从此之后,球艺渐入佳境的容志行逐渐成长为国家队的中场核心。

球王之战

1977年9月20日,上海江湾体育场,中国队与美国宇宙队的第二场比赛在满场球迷的欢呼声中举行。走在进入球场的队伍中,容志行充满了自信。因为不久前,两队在北京有过一次交手,双方令人意外地打成1∶1的平手。

美国宇宙队在当时风靡世界足坛,这支球队拥有贝利、贝肯鲍尔、内斯肯斯等退役的世界巨星,在美国掀起了足球旋风。兼任宇宙队老板的时代华纳公司老板罗斯斥巨资,甚至动用基辛格出面斡旋,在1975年请到了刚退役的球王贝利加盟。

1977年,中美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但双边在体育层面的交流已经展开。宇宙队到中国不仅是世界足球的大事件,还是世界政治的大事件。它标志着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正在拉开对外开放的大幕。

在9月17日同美国宇宙队的第一场比赛中,中国队就攻进了对方一球。两队的第二次较量来了。中国的球迷因为中国队第一战取得不错的战绩,更加期待第二战了。

宇宙队是由不少退役明星组成的球队,战术素养很高,只是体力不够充沛,所以场上拼抢不凶,但传递配合层次分明,路线清楚。两队的进攻此起彼伏,门前的机会交替出现。快37岁的贝利跑动不太多,但接球后的技术动作和意识仍很见功底。

中国队仗着球员年轻,带着无畏的心态,向美国宇宙队发起攻击。开场仅5分钟,中国队便获得罚角球的机会。主罚角球的是容志行。当容志行跑向角球旗时,观众们便兴奋地伸长脖子。他们知道罚角球制造杀机可是容志行的撒手锏。容志行果然不负众望,他发力开出角球,那球像长了眼睛般准确地找到了后防大将蔡锦标。这位也是来自广东队的著名后卫因为长年与容志行一起训练和比赛,对彼此的球路非常熟悉。见容志行的角球发过来,蔡锦标用头球过渡了一下,球落在对方的球门区外。这时,迟尚斌步似流星,快速插上接应,突然起脚劲射,没等对方的门将反应过来,球已从左上角飞进大门!

中国队竟然率先入球了!江湾体育场霎时像一个被烈火烧热的大鼎,人声鼎沸。球迷们疯了:中国队1∶0领先!

更加让球迷意想不到的是,在第37分钟,中国队的猛将迟尚斌在美国宇宙队的禁区外踢出了一记妙传,由快马沈祥福接到传球后凌空打门,为中国队锦上添花。

第63分钟,贝利凭借直接任意球为宇宙队扳回一分。最终,这场振奋人心的比赛中国队以2∶1战胜了美国宇宙队。

赛后,球王贝利表扬了容志行:“在我来中国之前,還以为中国没有超级球星,11号的带球、射门和组织才能实在出色,是个了不起的球员。”贝利脱下他那件著名的“10号球衣”递给了容志行,而容志行也惺惺相惜,将自己的11号战衣交给了贝利。他们交换战衣的举动,成就了绿茵场上的又一段佳话。

以球王贝利当时在世界足坛的地位,他对容志行的赞赏,除了技术上的,还有精神层面。贝利称容志行是有灵魂的人,因为他在场上的风度和风范,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足球艺术,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974年与香港队的比赛后,“亚洲球王”“中国球王”的话题便不绝于耳。香港的球评家爱称容志行为“亚洲球王”。后来,中国队竟然踢平甚至战胜了“宇宙队”,当时中国队中最闪耀的明星是容志行,随后几年,他都被称为“中国贝利”。那时的内地媒体,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倒是香港的媒体不吝惜赞美之辞。

容志行之前,中国足坛曾经出现过四代球王。容志行冒起后,中国足坛名将唐福祥、梁玉堂、李惠堂、张宏根和容志行被亚洲足球界称为“中国足球史上的五代球王”。其中除了张宏根外,其他四人都是广东籍的球星。

(作者:胡荣锦)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onghua-Tor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954年决定拆除。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此门曾是明、清、民国三朝的象征国门,平常日子不得开启。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Gedenkmünze aus Silber mit fliegendem Drachen aus der Hongxian-Ära des chinesischen Kaiserreichs
1916年袁世凯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纪念银币一枚,Y-332/LM-942,打模深峻,全粉光,丝绸状版底洁净无瑕,天津造币厂制作。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ina Humanities-Karte
冯远(1952年—),男,上海人,中国当代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冯远,研究生学历,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司和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联委员和副主席。200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画作曾入选第五、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获多类奖项十余次。撰写论文、评论、教材近百万字,出版画集、画册、专著15种。冯远的作品影响较大,许多画作被国内外美术馆和藏家购藏。 冯远在绘画史中,其笔墨语言从传统的疏淡飘逸、逸笔草草中抽离出形态美、黑白构成关系及可变性,又借鉴了西方艺术的造型、体量、结构等美感元素,展示为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旨趣与审美追求,那种坦荡深沉、大气磅礴的艺术品位与艺术特色,在当代画坛尤为突出。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ina Einkaufszentrum
民国初期, 以戏院、美食著称的人潮络绎不绝中华商场见证台北的繁荣。图:台北市政府/提供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onghua-Zahnpasta
中华牙膏是英荷联合利华公司在中国的牙膏品牌,创立于1954年,原属上海牙膏厂。1994年1月,上海联合利华牙膏有限公司成立,中华牙膏亦被联合利华收购(但品牌所有权实际仍在上海牙膏厂)。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inesische und amerikanische Soldaten sitzen im selben Boot
1944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TO-Beitrittsverhandl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n USA abgeschlossen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1999年,中美入世谈判结束,美国人亲吻、中国人鼓掌,祝贺谈判成功。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Sino-American Special Technic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技术合作所”、“中美合作所”英文简称为SACO,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与美国海军情报署)合作建立的战时跨国情报机构,成立于1943年1月。其目的是中美之间加强军事情报的合作,共同打击日本。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草案》第一条为: 为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所),交换日军海陆空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迅速歼灭日寇。 二战同盟国胜利后,中美合作所于1946年1月正式解散。所内军统局人员向军统局报到继续工作,其他人员则资遣。下辖情报站均停止活动,所属医院则移交其他医院接收。1946年7月,所有手续办理完毕。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ina-Myanmar-Straße – Lebensader des Widerstands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其中昆明至下关段已于1935年修通土路;缅甸段186.7公里。经与缅英当局商定:中国在原来已筑成的昆明至下关公路的基础上,负责修筑下关到畹町中国境内的路段,全长547.8公里;缅方负责修筑腊戍至畹町的缅境段,以一年为限。 1937年底,云南1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20万人的筑路大军,开始修建滇缅公路。 他们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肩挑锄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日夜奋战。1938年8月31日,经过9个月的艰苦奋斗,滇缅公路终于提前竣工通车。与此同时,缅甸境内的路段也在预期内完成,使得滇缅公路与腊仰铁路相连。1938年底,首批军需物资经滇缅公路运入昆明。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