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Zhao Guanghan
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人,赵广汉早年为郡吏,后历任州从事、平准令、阳翟县县令、京辅都尉等职。又因参与拥立汉宣帝的议决,赐爵关内侯,升迁颖川郡太守、京兆尹,赵广汉为人精明干练,严于吏治,深受京师百姓的爱戴。
Studenten und Lehrkräfte der Zhejiang-Universität auf der Flucht vor feindlichen Flugzeugen in Yishan
1938年1月
Die Entwicklung des Zhijiang-Campus der Zhejiang-Universität
之江大学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永驻青史。面朝钱塘江,身坐秦望山,山峦起伏,古树参天,一座优美典雅的校园,一批保存完好的中西方近代建筑。如果从她的前身——1845年在宁波创办的崇信义塾算起,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被解散,之江大学有着107年的办学历史。
Paramartha
真谛(梵语:परमार्थ Paramārtha,499年—569年),音译波罗末陀,又名亲依(梵语:Kulanātha),音译拘罗那他,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
Diskussion über die Frage nach dem Kriterium der Wahrheit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次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该文,当天新华社全文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发激烈争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推动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发挥了思想先导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方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Aurora University
震旦大学(英语:Aurora University)是法国天主教会在中国上海震旦公学的基础上创办的大学。1903年2月27日,法国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震旦学院,由耶稣会奖学基金提供支持,马相伯神父为创始校长。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 University和Université l'Aurore。法国在1880年就想[2]就建立一所培养法-汉口译翻译的机构,因此就想通过法国大使和当时已经管理了圣依纳爵公学的耶稣会办一所学校。但是一直到1898年总督李鸿章派遣马相伯回到欧洲,学校才募集到足够的资金。马相伯希望能够办起一所达到西方大学水平的学校。在土山湾的法国传教士和圣依纳爵公学为他在老徐家汇天文台提供了一个房间,1903年2月27日学校就开学了,一开始只有24名学生,耶稣会的P. François Perrin任副校长,另外还有两个学院教父协助。
Dampflokomotive
1978年的南京,由外国摄影人Herbert Stachelberger拍摄,这是9月的南京长江大桥,在大桥下方的铁路旁,一辆序号“2354”的火车迎面驶来,火车头冒着白烟,钢铁桥架下方就是滚滚东流的长江。
Bericht über die Berichtigung
1941-1945 《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 罗工柳 布面油画 36cm×164cm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Zhengyang-Tor
正阳门,俗称前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南侧正中,是明清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其城楼是明清北京城内九门现存的唯一一座城楼。该门始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初名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年)加盖箭楼和瓮城,正统四年(1439年)更名正阳门。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在明清两朝时多次被焚毁重建。1914年,正阳门瓮城被拆除,正阳门箭楼成为独立建筑。
Zheng Banqiao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为官清廉公正,两袖清风,宁愿自己丢官也要开仓赈济,认为为老百姓做事,吃了亏都是福气。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