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Catalog Nobel prize

Ben Mottelson
本·罗伊·莫特森(英语:Ben Roy Mottelson,1926年7月9日—2022年5月13日),美国-丹麦物理学家,1975年,因为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与奥格·玻尔、利奥·雷恩沃特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Tasuku Honjo
Tasuku Honjo (japanisch 本庶 佑, Honjo Tasuku; * 27. Januar 1942 in Kyōto, Präfektur Kyōto) ist ein japanischer Immunologe, der für Forschungen über die molekularbiologischen Ursachen der Antikörper-Diversität und neue immunologische Ansätze in der Krebstherapie bekannt ist. 2018 wurde ihm zusammen mit James P. Allison der Nobelpreis für Physiologie oder Medizin zuerkannt.
Peter Agre
Peter Courtland Agre (* 30. Januar 1949 in Northfield, Minnesota)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Mediziner und Molekularbiologe sowie Nobelpreisträger für Chemie.
Peter Debye/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 24. März 1884 in Maastricht, Niederlande; † 2. November 1966 in Ithaca, New York)
Peter Grünberg
彼得·安德烈亚斯·格林贝格(德語:Peter Andreas Grünberg,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1]),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固態物理学,因发现巨磁阻效應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Peter Handke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德语:[ˈhantkə],1942年12月6日—),奥地利作家。生于格里芬。他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他的代表作包括话剧《冒犯观众》、小说《守门员的焦虑》和维姆·文德斯电影《歧路》、《柏林苍穹下》的剧本。汉克于1968年获霍普特曼奖,1973年获格奥尔格·毕希纳奖和奥比奖,2009年获卡夫卡奖,2014年获国际易卜生奖。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Peter Howitt
彼得·豪伊特(英语:Peter Howit,1946年5月31日—),加拿大经济学家。他以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关于熊彼得范式、创造性破坏及其定量分析的研究而知名。其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2025年,他与菲利普·阿吉翁因此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Pjotr Leonidowitsch Kapiza/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語: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Pieter Zeeman
彼得·塞曼,生于1865年5月25日,是一位荷兰科学家,由于他发现了塞曼效应的出色工作,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10月9号,塞曼病逝于阿姆斯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