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文学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甲骨四堂之一。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早年生活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
1897年,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师从沈焕章,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同时,接触了一些新学知识,这对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但并未就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期间,开始接触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并创作小说《牧羊哀话》;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引起中国诗坛关注。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三叶集》出版;同年,完成译作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8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该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1922年3月15日,主持创办的《创造季刊》问世;同年,译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完成。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同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与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同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
1925年,历史剧《聂嫈》、论著《文学论集》、组诗《瓶》发表。
1926年—1927年,任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
1926年3月,赴广州应邀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结识了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7月,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流亡日本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撰写散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影响,但因此受到通缉;8月1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开上海,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川市,行动受警方监视;同年,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创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论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中,作者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确认殷代是氏族社会的末梢,西周是发展到奴隶制度的社会;同年,翻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发表论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同年,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其中,《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包含了关于韵读、诠解字词、行款及释读方面的研究;同年,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
1933年,完成论著《卜辞通纂》、《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其中,《卜辞通纂》是综合性的关于甲骨文字的作品。
1934年,完成论著《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其中,《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按西周分代、东周分域的方式收录了三百多篇铭辞拓片和摹片,这是标准的史料整理和著录;同年,翻译《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完成历史小品集《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归国抗日
1937年,完成论著《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11月27日,因上海失守而离开上海,到香港、广州活动。
1938年4月,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同年,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9年,论著《石鼓文研究》出版,该作品搜集《石鼓文》拓本复原和考释《石鼓文》的十首四言诗,考证出《石鼓文》的产生时间是秦襄公八年。
1940年4月,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任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1941年,完成论著《五十年简谱》;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该剧突出了反对暴政,团结御侮的主题,鞭挞了秦韩狼狈勾结,歌颂了除暴牺牲的爱国志士的英雄形象。
1942年1月,完成历史剧《屈原》;2月,完成五幕历史剧《虎符》,该作品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同年,完成历史剧《高渐离》《孔雀胆》与译著歌德《赫曼与窦绿苔》;同年,创办群益出版社并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该作品讲述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
1944年春,完成论著《甲申三百年祭》,作品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国共和谈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同年,论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夏,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同年,论著《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完成论著《少年时代》,自传《革命春秋》、《天地玄黄》。
新中国时期
1948年,完成长篇自传体散文《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该作品讲述作者武汉会战时期的经历;年末,赴东北解放区出席新政协会议。
1948年,因考古学领域的成就,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3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3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究研会理事长;5月,任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8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11月,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2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2月,获前苏联“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1952年2月,论著《奴隶制时代》出版,该作品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同月,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3月,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7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10月,参加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1月,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完成论著《屈原赋今译》;5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6月,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同月,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
1954年,完成论著《管子集校》;5月,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6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同月,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完成诗集《访日杂咏》。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17卷本文集《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11月,参加毛泽东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典礼;同月,获苏联科学院院士称号。
1958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59年2月,完成历史剧《蔡文姬》,该作品一反历来把曹操固定成为白脸的奸臣形象,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位政治家的形象,写出了他重才举贤、治国韬略,对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贡献 。
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月,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外国院士称号。
1961年1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古巴;8月,访问印度尼西亚、缅甸;同月,论著《文史论集》出版。
1962年,作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
1963年,诗集《东风集》、《蜀道奇》出版。1964年7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越南;同月,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同年,论著《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出版。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1970年2月,以中国特使身份赴尼泊尔;9月,以中国特使身份赴开罗参加纳塞尔葬礼。
1971年,恢复因“文革”而停刊的《考古学报》、《文物》、《考古》3种学术刊物。
1972年,《甲骨文合集》恢复编辑工作,任主编;同年,当选第十届中共中央委员。
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7年,诗集《沫若诗词选》出版。
1978年春,抱病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当选中国文联主席;同年,文集《沫若剧作选》出版;6月12日,因患大叶性肺炎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遵照生前意愿,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骨灰作为肥料撒在大寨肥田。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高汝鸿、麦克昂、易坎人、谷人、爱牟、杜荃、石沱等,后以家乡大渡河和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名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客家人,是中国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他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Als Sohn eines Kaufmannes und Großgrundbesitzers wurde Guo Moruo zunächst eine klassische Ausbildung zuteil, von 1906 bis 1913 an vier verschiedenen Schulen. Eine Ehe, die ihm von seinen Eltern auferlegt wurde, wurde quasi mit sofortiger Wirkung wieder aufgelöst.
Daran anschließend begab sich Guo Moruo 1914 für ein Medizinstudium nach Japan und erhielt ihm Jahre 1923 einen Abschluss der Kaiserlichen Kyushu-Universität, übte seinen Beruf jedoch niemals aus.
Nachdem er sich in dieser Zeit ebenfalls Kenntnisse der englischen, deutschen, sowie lateinischen Sprache angeeignet hatte, begann sein Wirken im literarischen Bereich 1917 zunächst mit der Übersetzung von Gedichten, 1919 schloss sich eine erste eigene Erzählung an.
Mit der Publikation seines Gedichtbandes Göttinnen gelang ihm 1921 der Durchbruch als Lyriker. Auch er hatte sich der literarischen Gesellschaft Schöpfung angeschlossen und nutzte dieses Forum, um seine Arbeiten vorzustellen.(Quelle:Wikipedia)

Der Wohlstand der Nationen (vollständiger englischer Titel: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ist das am 9. März 1776 erschienene Werk des schottischen Ökonomen Adam Smith. Es entstand als Kontrapunkt zum bis dahin wirtschaftspolitisch vorherrschenden Merkantilismus, wie er von den damaligen europäischen Großmächten praktiziert wurde. Smiths Werk gilt als das grundlegende Werk d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 die sich erst in der Folgezeit als eigenständige Wissenschaftsdisziplin etablierte, und markiert sowohl den Beginn der klassischen Nationalökonomie als auch parallel des Wirtschaftsliberalismus.
《国富论》(英语:The Wealth of Nations)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语: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苏格兰经济学家暨哲学家亚当·史密斯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其首份中文译本是来自翻译家严复的《原富》。

Nelle Harper Lee (* 28. April 1926 in Monroeville, Alabama; † 19. Februar 2016 ebenda[1]) war eine US-amerikanische Schriftstellerin und Pulitzer-Preisträgerin. Weltbekannt wurde sie mit ihrem 1960 veröffentlichten Buch Wer die Nachtigall stört (Originaltit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das sich seitdem über 40 Millionen Mal verkaufte.
妮尔·哈珀·李(英语:Nelle Harper Lee,1926年4月28日—2016年2月19日[1][2]),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门罗维尔,作家,其作品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2007年,李获颁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以表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3]。

哈里·库特·维克托·穆里施(荷兰语:Harry Kurt Victor Mulisch,1927年7月29日—2010年10月30日),荷兰作家,出版超过 30 部小说、戏剧、随笔、诗集与哲学反思[1]。
Harry Kurt Victor Mulisch (* 29. Juli 1927 in Haarlem; † 30. Oktober 2010 in Amsterdam[1]) war ein niederländischer Schriftsteller. Beachtung fand er vor allem durch seine Romane Das Attentat (1982) und Die Entdeckung des Himmels (1992).

Harriet Beecher Stowe (geborene 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 14. Juni 1811 in Litchfield, Connecticut; † 1. Juli 1896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war eine US-amerikanische Schriftstellerin und erklärte Gegnerin der Sklaverei. Sie schrieb zahlreiche Artikel und über 30 Bücher, wovon ihr bekanntestes Buch Onkel Toms Hütte aus dem Jahr 1852 ein Roman gegen die Sklaverei war. Zusammen mit dem gleichnamigen Theaterstück erreichte sie ein Millionenpublikum in der westlichen Welt und konnte die öffentliche Meinung gegen die unmenschliche Sklavenhaltung maßgeblich beeinflussen. Dieses Werk wurde in über 40 Sprachen übersetzt.[1]
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英语: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废奴主义者,最著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她的一生以写作为生,发表了多部作品。

Harold Pinter, CH, CBE (* 10. Oktober 1930 in London, England; † 24. Dezember 2008 ebenda) war ein britischer Theaterautor und Regisseur. Er hat für Theater, Hörfunk, Fernsehen und Kinofilme geschrieben. Viele seiner frühen Werke werden zum Absurden Theater gezählt. 2005 wurde er mit dem Nobelpreis für Literatur ausgezeichnet.
哈罗德·品特 CH CBE(英语: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剧、广播、电视及电影作品。品特的早期作品经常被人们归入荒诞派戏剧。他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哈迈德·哈姆迪·坦皮纳尔(1901 年 6 月 23 日--1962 年 1 月 24 日)是土耳其诗人、小说家、文学家和散文家,被公认为土耳其文学中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Ahmet Hamdi Tanpınar (23. Juni 1901 - 24. Januar 1962) war ein türkischer Dichter, Romancier, Literaturwissenschaftler und Essayist, der weithin als einer der wichtigsten Vertreter der Moderne in der türkischen Literatur gilt.

Hamlet (engl. The Tragicall Historie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e) ist ein Theaterstück von William Shakespeare. Bei dem Stück handelt es sich um eine im Königreich Dänemark spielende Tragödie. Claudius, der Bruder des Königs, ermordet den Herrscher, reißt die Krone an sich und heiratet Gertrude, die Witwe des Königs. Prinz Hamlet strebt danach, seinen Vater zu rächen, und stürzt dabei alle Beteiligten ins Unglück. Der Stoff des Stückes geht auf eine mittelalterliche nordische Erzählung zurück. Der Text des Hamlet wurde in der heute vorliegenden Fassung spätestens zwischen Februar 1601 und Sommer 1602 von Shakespeare fertiggestellt. Das Stück wurde mit Sicherheit seit dem Juli 1602 in einer gekürzten Bühnenversion aufgeführt, erschien erstmals 1603 als Raubdruck und wurde 1604 in einer autorisierten, leicht zensierten Version in Druck gegeben. Eine frühe Variante, der sogenannte Ur-Hamlet, könnte ab 1594 in London bekannt gewesen sein.
Hamlet ist schon bei seinem Erscheinen ein erfolgreiches Bühnenstück, denn der Stoff, der in Grundzügen durch verschiedene Überlieferungen bekannt war, genoss bereits vor Shakespeares Werk eine gewisse Popularität. Die Beliebtheit des Stückes zeigte sich bald an der kontinuierlichen und dichten Bühnenpräsenz des Werks, der großen Zahl von Druckausgaben, der frühen Übertragung ins Deutsche und der Vielzahl von Bearbeitungen des Stoffes durch Schriftsteller, Künstler und Filmemacher seit seinem Bestehen. Stichworte aus Hamlets Monologen, wie Sein oder Nichtsein oder Der Rest ist Schweigen, sind zu Redewendungen in der Alltagssprache geworden. Die Geschichte des in ein tintenschwarzes Wams gekleideten und ein Buch mit sich tragenden dänischen Prinzen gilt als eines der bedeutendsten Werke Shakespeares und »ist das berühmteste Drama der Weltliteratur«.[1]

Heimito von Doderer (* 5. September 1896 in Hadersdorf-Weidlingau, heute in Wien; † 23. Dezember 1966 in Wien; eigentlich Franz Carl Heimito Doderer, bis 10. April 1919: Franz Carl Heimito Ritter von Doderer) war ein österreichischer Schriftsteller aus der Familie von Doderer, der vor allem als Verfasser von Romanen und Erzähltexten berühmt wurde. Weniger bekannt sind sein (schmales) lyrisches und essayistisches Werk sowie seine Tagebücher. Mit den Großstadtromanen Die Strudlhofstiege oder Melzer und die Tiefe der Jahre (erschienen 1951) und Die Dämonen (1956), seinem Opus magnum, stellte er die Galionsfigur der österreichischen Literatur der 1950er und der ersten Hälfte der 1960er Jahre dar.
多德勒尔(Heimito von Doderer,1896年9月5日—1966年12月23日)是奥地利小说家,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上半叶奥地利文学的领军人物,作品擅长描写不同历史下的维也纳生活。他曾五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

Bernd Heinrich Wilhelm von Kleist (* 18. Oktober, nach Kleists eigenen Angaben 10. Oktober 1777 in Frankfurt (Oder); † 21. November 1811 am Stolper Loch, heute Kleiner Wannsee (Berlin)) war ein deutscher Dramatiker, Erzähler, Lyriker und Publizist. Kleist stand als „Außenseiter im literarischen Leben seiner Zeit […] jenseits der etablierten Lager“[1] und der Literaturepochen der Weimarer Klassik und der Romantik.
贝恩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德語:Bernd Heinrich Wilhelm von Kleist,1777年10月18日奥得河畔法兰克福—1811年11月21日萬湖),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往日岁月

政党和政府组织
教育和研究
法律
手拉手
科学技术

历史
经济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