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Jiaxing
嘉兴市,浙江省辖地级市,是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城市 。嘉兴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发祥地、江南文化发源地,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 。嘉兴名人辈出。嘉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共一大在嘉兴闭幕。嘉兴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东接上海,北临苏州,西邻杭州,与宁波、绍兴隔江相望;东临大海,南濒杭州湾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夹城而过 ,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处江河湖海交会之位 。嘉兴市现辖2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市辖区:南湖区、秀洲区 县级市: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 县:嘉善县、海盐县
Präfektur Jiaxing
五代十国,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嘉兴从此自苏州分离出去,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其辖地大致为今嘉兴境(除海宁),今上海境(苏州河以南)。两宋属两浙路;元为嘉兴路,属江浙行省,其下辖华亭县升为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明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清属浙江省。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因秀州是宋孝宗出生地,故升秀州置嘉兴府。治所在嘉兴县(今浙江省嘉兴市)。辖区约今浙江省杭州湾以北(海宁市除外)、桐乡以东地区及上海市苏州河以南地。
Katholische Kirche Jiaxing
嘉兴圣母显灵堂(又称嘉兴天主堂、仁爱堂,俗称圣母堂)是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一座天主教堂遗址,位于嘉兴子城西侧。教堂曾为天主教加尔默罗会(圣衣会)在嘉兴的总部,体量宏大,装饰精美,规模号称“中国第一、远东第三”。教堂全盛时期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采用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和砖混结构。建筑坐北朝南,由南至北依次为钟楼、中厅、祭坛和圣坛,中厅与东西向的袖廊垂直相交,形成拉丁十字形平面。南面设有两座钟楼,通高37米,其上悬有合金铸铁钟一口,为法国巴黎遣使会专程运来,高1.10米,底部直径1.10米,重675公斤,击之声闻数十里。
Jianghuai-Mandarin
江淮官话(Jiang–Huai Mandarin),过去也称下江官话(Lower Yangtze Mandarin),是官话分支之一。 江淮官话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局部及其它个别省份的方言岛,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江淮官话泰如片(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包括竹柞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江淮官话,又称宁白、下江官话、下江话、江淮话、江北话、淮语,是南方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话在词汇、音韵、语法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较大差异,最大特色就是江淮官话完全保留了入声系统,其他官话几乎完全失去入声。 由于江淮官话含有入声,和中古音传承明显,所以其中分尖团、分平翘的南京官话清末之前一直是官话标准音。清末以后,从政治角度而不是语言学角度,逐渐以北京话为现代标准汉语之基础,北京官话被当作官话典范,于是有汉语言学者认为江淮话应该和晋语一样独立出官话,和吴语、粤语等为同层级。 江淮话的使用者约有7000多万。
Ensemblespiel auf traditionellen chinesischen Musikinstrumenten(Saiten- und Blasinstrumente)
江南丝竹指流行于长江下游以上海为中心地区(包括苏南、浙西)的器乐作品。“丝”是形容用丝做弦的弦乐器,如二胡、琵琶等;“竹”是形容用竹做的管乐器,如笛子、箫等。除此之外,常用的乐器还包括扬琴、三弦、笙、鼓、板等。 江南丝竹曲调悠闲缠绵,秀雅悠扬,风格典雅华丽,其传统技法强调“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笛子和北方短而高亢的“梆笛”不同,是长的“曲笛”(或者用较细的丝竹笛),吹奏的乐声绵软,和二胡等乐器配合非常和谐。著名的曲目有《三六》、《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行街》、《四和如意》、《云庆》、《欢乐歌》、《中花六板》,号称“八大名曲”。
Jiang Shan
江山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衢州市代管,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部门户和钱塘江源头之一。杭长高铁、京台(黄衢南)高速、浙赣铁路贯穿全境。江山市是浙江省老工业基地、首批20个工业强市建设试点县之一。江山曾获“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白菇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中国水泥之乡”“中国木门之都”“江南毛氏发祥地”首个“中国村歌之乡”“中国幸福乡村”。唐武德四年(621年),分信安县地置须江县,为江山建县之始。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年),改称江山县。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名为礼贤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名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