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德语 — 汉语
Große Mauer der Festung Yanggao-Shoukou Deutscher Wortschatz
  1 1年前
陽高守口堡長城 阳高守口堡长城
真正可以称作明代长城的军事工程修筑始于成化九年,在延绥总督余子俊的主持下,修筑了东西长一千七百余里的“边墙”。此项工程到成化十年(1474)完工,东起清水营紫城寨,西至宁夏花马池营界牌止。共修筑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守护壕墙崖寨八百一十九座,守护壕墙小墩七十八座,边墩一十五座。修筑工程之浩大,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

洪武四年(1371年),明代大同都指挥使耿忠向朝廷奏请修筑大同城池,得到准许。《明太祖实录》洪武四年二月条目下记载:“忠又请以蔚、忻、崞三处民丁与军士协力修浚大同城堑。从之。”就是说,洪武四年起,耿忠就开始主持修筑大同城池了。《大同府志》卷二《城池堡附》中记载:“大同府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洪武五年(1372),明朝对逃往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进行了第二次北伐,此战中大将军徐达兵败退至汉长城以南“敛兵守塞”,驻扎大同达半年以上,主持了大同城的修筑。此后,明朝在此地逐步增设卫所。到洪武三十一年,山西行都司内的卫所接近30个。永乐元年(1403年),大同开始称镇,设镇守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制各卫。此后由于明军与蒙古军在此地冲突不断,永乐年间修筑了大量的屯堡,到明正德朝时期(1506—1521),大同计有屯堡823座,其中多数为民屯。

真正可以称作明代长城的军事工程修筑始于成化九年,在延绥总督余子俊的主持下,修筑了东西长一千七百余里的“边墙”。此项工程到成化十年(1474)完工,东起清水营紫城寨,西至宁夏花马池营界牌止。共修筑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守护壕墙崖寨八百一十九座,守护壕墙小墩七十八座,边墩一十五座。修筑工程之浩大,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此后蒙古势力对延绥地区的掳掠减少,成化十八年(1482)六月,蒙古一部侵入延绥河西清水营等处,进入长城内的蒙古军队如同笼中困兽,被分割击败,明军大获全胜。《明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斩获最多。盖由尚书余子俊铲削边墙故也”。至此,修筑边墙(长城)开始成为明朝的一项国策。

嘉靖年间地,蒙古吉囊、俺达两部兴起,成为明朝的劲敌。此时,大同镇的大边、二边“俱失守,弃为虏地”。大同镇城已经缺乏纵深防御,构筑新的防御体系迫在眉睫。嘉靖十八年,宏赐五堡与其北边的长城建成,大同镇城的防御得到加强。宏赐五堡后来便被称作“边墙五堡”或“内五堡”。嘉靖二十二年筑靖虏、破虏、灭虏、威虏、宁虏五堡,二十三年筑破胡、残胡、杀胡、威胡、败胡、阻胡、拒胡、灭胡和迎恩九堡。堡的北面同样修筑长城,由各堡驻守军士分段防守。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筑了大同东路从阳和开山口起,至新平堡平远头之间的长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于宏赐五堡之北添设镇羌、助马、拒墙、拒门“塞外四堡”,与宏赐五堡形成内外二重防御之势。嘉靖二十五年增筑保安堡,嘉靖二十七年增筑得胜堡。嘉靖二十八年修筑了大同外边长城,该段长城呈“偃月形”,也被称为“大同外塞”。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夏,在右玉地区续修了牛心堡、云冈堡、云西堡、云阳堡、黄土堡、红土堡等9堡。至此,明朝大同镇中后期的大边长城和军堡群落基本形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Quelle:http://changcheng.ctnews.com.cn/)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