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History
J 0 - 500 AD
Partherreich/Parthian Empire
安息帝国(波斯语: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又称阿尔萨息王朝或阿萨息斯王朝(Arsacid),西方史书称其为帕提亚帝国(Parthian),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47年-224年。
Bar-Kochba-Aufstand
巴尔科赫巴起义,也称巴柯巴之乱或第三次犹太–罗马战争,是公元132年-135年发生于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一次叛乱事件。此次战争是罗马帝国境内犹太人发起的第三次(如果不计主要不在犹太行省发生的基多斯战争,则为第二次)大规模的叛乱,同时也是犹太人与罗马帝国最后一次的战争。
Palmyra
巴尔米拉(英语:Palmyra;希腊语:Παλμυρα,也译作:帕尔米拉,是在叙利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市,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15公里,幼发拉底河西南120公里处。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巴尔米拉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它最初的亚拉姆语名字“塔德莫”(Tadmor),意为“棕榈树”。
Krieg der Acht Prinzen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间的政治内斗,是一场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斗,为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曾实际掌握过朝廷大权的主要参与者,《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后导致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灭亡。之后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Baekje
百济(韩语:백제)(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余,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罗兼并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济与高句丽、新罗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1]。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朝鲜西部(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2]。 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History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