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历史 公元 0 - 500

Cai Yan
蔡文姬(177年—249年,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东汉末年三国文学家,诗人。
Cai Lun
蔡伦(62年—121年),字敬仲,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被汉和帝封为龙亭侯。
Cao Cao
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丞相、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魏王,曹魏政权奠基者。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他的诸种举措使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曹操的功业及其为人,后世评论之多,分歧之大,可谓世所罕见。 此外,他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辑有《曹操集》。
Ye-Stadt von Cao Wei
曹魏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邺城的城市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先河;在城市功能分区上,宫城、官署与居民生活区有序分隔,宫城、外城双重结构,形成棋盘形封闭式布局;在城市路网构架上,经纬龙骨,棋盘交错,首创城市主干道与皇宫丁字形交汇的新格局。 后来的隋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元大都、明清紫禁城,以及日本奈良城等,都是借鉴和沿袭曹魏邺城的城市规划模式。 曹魏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外城总计七座城门,南三北二东西各一。东部建春门与西部金明门之间,是一条东西贯通的大道,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心为宫城区,宫城区西边为苑囿(铜雀园),东边为戚里(权贵所居)。南部,布局了下级官署衙门、市场及居民区。
Justinian I.
查士丁尼一世(又译优士丁尼一世,拉丁语:IVSTINIANVS;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全名为弗拉维乌斯·彼得·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527年到565年担任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期间,他收复了许多失土、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并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因而被后世尊为查士丁尼大帝。
Jinhan
辰韩(韩语:진한),是古代(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的国家联盟,位于洛东江以东庆尚道,与马韩及弁韩合称三韩。三韩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Sankt Paul vor den Mauern/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Basilica Sancti Pauli extra mœnia
Dahualou-Webstuhl
大花楼织机也称提花机,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坐在三尺高花楼上的为挽花工,其口中唱着按花本程序编成的口诀,同时用手提拉花束综;坐在下面的织工则协同动作,一来一往引梭打纬,织出飞禽走兽、人物花卉等复杂的花纹。
Theoderich der Große
狄奧多里克大王或狄奥多里克大帝(羅馬化:*Þiudareiks,拉丁語:Flavius Theodericus,希臘語:Θευδέριχος,454年—526年8月30日)是東哥德人的领袖(471年起)、東哥德王國(其疆域大部分位于今日的意大利)的建立者(493年~526年在位)。从511年开始,他还是西哥特王国的摄政。
Legio II Augusta
第二奥古斯塔军团(英語:Legio II Augusta)是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盖乌斯·维比乌斯·潘撒·凯特洛尼亚努斯于公元前43年在萨宾成立。该军团在创立后不久加入了爆发于公元前42年的罗马帝国内战——腓立比战役,效忠于马克·安东尼和屋大维一方。后来该军团加入了罗马入侵不列颠战争,并于2世纪时参加建造哈德良长城和安多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