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History
K 500 - 1000 AD
Beowulf
《贝奥武夫》(英语:Beowulf,古英语:Bēowulf),或译贝奥武甫、北獒武夫、裴欧沃夫、表沃夫,完成于公元8世纪,约750年左右的英雄叙事长诗,长达3182行。故事的舞台位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在语言学方面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献。
Beste Rezepte auf den Notfall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共三十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二百三十二门,收集药方五千三百首。撰于公元652年。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Nördliche Sung-Dynastie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3]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
Beiyue-Tempel
北岳庙,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内西南隅,是一座道教宫观。北岳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俗称窦王殿,是为祭祀北岳恒山之神而建。从北魏宣武帝年间到清朝顺治十七年,这里一直是历代帝王遥祭古北岳恒山(大茂山)的场所。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500年—508年),唐朝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建。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扩建。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契丹入侵,庙宇遭纵火焚毁,次年,宋太宗下诏重修。元朝初年,辟为道教活动场所,明朝嘉靖年间规模达到顶峰。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曲阳北岳庙逐渐衰落。
Ruinenstadt der Hauptstadt der Nördlichen Song-Dynastie
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朱雀苑广场, 占地约54平方千米。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坐落于南北大运河枢纽, 战国的魏,五代的梁、晋、汉、周和北宋,以及金代的后期均曾建都于此。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东京城始建。北宋定都于此后,多次修筑。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乱破坏。 北宋东京城,又称“汴梁、汴京”, [4]首次以开放式街巷取代封闭式的里坊制布局,是北宋时期世界较为出名的大都会。 [10]东京城由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外城有城门12座,各城门外皆瓮城三重,屈曲开门,另有水门6座,墙上密置敌楼、马面,四围有濠堑等。内城是当时的衙署、寺观、商肆之地,皇城则据内城西北。 北宋东京城遗址为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在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也为研究古代黄河水患、桥梁建筑和开封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Bön/བོན
苯教(藏语:བོན,威利转写:bon,藏语拼音:Pön),是苯波教的简称,又称本教、钵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是由西藏的原始萨满信仰演变而来的,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宗教。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据说苯教最高级的神是叶仙。苯教教徒头裹黑巾,因此被藏传佛教信众称为“黑教”(藏语:ནག་ཆོས་,威利转写:nag chos,藏语拼音:Nagqö)。
al-Bīrūnī/أبو الريحان محمد بن أحمد البيروني
阿布·拉伊汗·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比鲁尼(波斯语:ابوریحان محمد بن احمد بیرونی,973年—1048年), 波斯学者,生于花剌子模(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卒于加兹纳(今阿富汗)。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历史学等方面均有贡献。著有《天文典》《密度》《药理学》《古代诸国年代学》等书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Bi Sheng
毕升(也作毕昇,约970年—1051年),中国古代发明家,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汉族,湖北黄冈英山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
Bolesław I.
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伟大者)(波兰语:Bolesław I Chrobry,约967年—1025年6月17日)是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二位波兰公爵(992年—1000年)和第一位波兰国王(1000年至1025年在位),从1003年至1004年他还是波希米亚公爵。他是波兰公爵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外孙,被称作“波列斯瓦夫大帝”。
Pala-Dynastie
波罗王朝(孟加拉语:পাল),又称波罗帝国,是8世纪—12世纪统治印度东北部的一个王朝。其统治者的名称均以波罗为后缀,在古普拉克里特诸语言意为“保护者”,他们是大乘佛教和怛特罗密教的信徒。其主要据点位于孟加拉和今印度比哈尔邦,包括巴连弗邑、蒙格埃尔、多摩梨帝国等当时的大城市。9世纪初期,波罗王朝是北印度一强大的政治势力,其领土由比哈尔、孟加拉进一步扩展至尼泊尔、恒河流域中部。在公元810年时,波罗王朝领土上的人口达到1030万人。
Persisches Reich
Als Perserreich oder Persisches Reich wird das Großreich der Perser bezeichnet, das zeitweise von Thrakien bis nach Nordwestindien und Ägypten reichte. Es bestand in unterschiedlicher Ausdehnung von etwa 550 bis 330 v. Chr. (Altpersisches Reich der Achämeniden) und von ca. 224 bis 651 n. Chr. (Neupersisches Reich der Sassaniden). Das namensgebende Kernland des Perserreiches war die Persis (altpersisch Parsa), eine Region in Südwest-Iran.
History

Architec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