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河南省-豫

Nanyang-Becken/Nanyang Basin
南阳盆地,又称南襄盆地,是中国内陆中部一个方圆500多里的盆地,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盆地之一。地跨湖北河南两省,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2000万。该盆地地处二三阶梯分界,南北方分界,是中国中部地区三大流域的分水岭。 盆地内主要河流均汇入汉水继而汇入长江,如淇河、灌河、丹江、湍河、赵河、白河、唐河等。 东部桐柏县桐柏山区是淮河的发源地,属淮河流域。 盆地北部发源的河流则汇入黄河。
Nanyang
南阳市,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商代为“南乡”,有谢、楚、邓等国。南阳市历史文化厚重,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是“中国月季之乡”、“世界艾乡”、“中国玉雕之乡”。
Nanyang Shi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市境东邻信阳市、驻马店市,东北接平顶山市,西北界洛阳市、三门峡市,西达陕西省商洛市,西南毗湖北省十堰市,南连湖北省襄阳市、随州市。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伏牛山区与南阳盆地。西北东三面环山,北为秦岭、伏牛山,西为大巴山、武当山,东为桐柏山、大别山。境内属汉水上游、淮河源头,唐河、白河、老灌河、丹江、淇河、湍河等流经。全市总面积26,511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961.5万人。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市人民政府驻卧龙区中州路291号址位于南阳市。南阳市下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宛城区、卧龙区 县级市:邓州市 县:南召县、方城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
Peiligang-Kultur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遗址由当地村民李改明发现。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综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碳14测定,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可能跨越约2000年左右。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它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Großer Buddha von Pishan
伾山大佛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内大伾山东部的天宁寺院内。始建于北魏,靠山开凿,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为世界佛屋景观之一,这是我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素有“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说。伾山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高22.29米,为善跏趺座式的大型弥勒佛像。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石佛,大石佛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风格雄建,反映了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与北魏后期尤其是隋唐造像的清秀匀称风格大不相同,是我国佛教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其历史、考古、宗教、艺术价值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被旅游界列为精品王牌。
Pingdingshan Shi
平顶山市,素有“鹰城”之称,河南省辖地级市。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展布,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总面积7882平方千米。1957年,平顶山建市。平顶山既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还是中国曲艺城、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唐钧基地。 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也是豫中地区中心城市 。平顶山有白鹭洲、白龟湖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尧山-中原大佛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有绵延百里的温泉带和世界最高铜制立佛中原大佛,尧山地质公园是国家地质公园。平顶山博物馆、二郎山、灯台架、画眉谷、三苏园、尧山大峡谷漂流、香山寺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顶山市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辖区:新华区、卫东区、石龙区、湛河区 县级市:舞钢市、汝州市 县: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
Puyang
濮阳市,古称帝丘、开州、澶州、东郡、楚丘,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邻,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市相连,西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西南部与河南省新乡市相倚。濮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杂技文化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是河南省的东北门户,是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为豫鲁冀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Qi-Staat
前11世纪 - 前221年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吕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吕尚。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原称营丘,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吕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获周安王列为诸侯,吕氏齐国被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史称“田齐”,为战国七雄之一,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齐侯田因齐正式称王(史称齐威王),前221年为秦国所灭。
Qiyun-Pagoda
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在洛阳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是白马寺的附属建筑。它最初是木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已己年(69年),北宋末年被金兵烧毁。现存宝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高35米。 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与白马寺东西相望、交相辉映。
Qi
古称朝歌,是商朝后期殷的都城。商朝的武乙、太丁(文丁)、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称朝歌。周灭商殷,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朝歌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含朝歌城),东部为鄘(浚)。封康叔领地卫(含朝歌城),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淇这个地名,屡见于《诗经》。秦时朝歌邑属三川郡。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 商盘庚迁安阳后即称为殷。 现有摘心台,相传为帝辛(周人贬称纣王)自焚的鹿台遗址。摘心台,原称“摘星台”,相传比干于此被挖去心脏,故改称“摘心台”,现有“比干摘心处”石碑。淇县因淇河而得名。淇水源于河南林县临淇东部,经鹤壁流入淇县,再入卫河。
Qinling-Gebirge
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 。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冬天,秦岭阻挡寒潮往南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剧减少。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