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春节

Windrad von Tempelmarkt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Miao20Hui20Feng20Che20.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Tempelmessen und Weihrauchmessen
在中国古代,有所谓“社会”、“社火”,是指同一地域的人们共同祭祀土地神、五谷神。因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平常各家种自家的地,相互之间很少交往,而当祭祀社神时,才有人领头组织,集体一起进行,所以“社会”是民间重要的组织和交往活,是一地民众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中,香期、庙会仍然在民间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首先是民众基于信仰的组织和活动,但又常带动着人们在感情、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道教的大宫观,乃至于著名的洞天福地,一般每年都有烧香集中的高峰期,称为香期,民间或称为香会。也常有固定的祭祀、庆典等活动,称为庙会。这种“会”,是古老的民间交往形工式。本来在中国古代,有所谓“社会”、“社火”,是指同一地域的人们共同祭祀土地神、五谷神。因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平常各家种自家的地,相互之间很少交往,而当祭祀社神时,才有人领头组织,集体一起进行,所以“社会”是民间重要的组织和交往活,是一地民众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近代,有聪明的学者,用这个辞来指称一定时间和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也就包含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联系的总和。现代社会中,香期、庙会仍然在民间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首先是民众基于信仰的组织和活动,但又常带动着人们在感情、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香期和庙会都以庙和庙中供奉的主要神灵为中心。道教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少在本教内部以及民间都有重大影响的宫观、名山,有的还是某一教派的宗坛所在,所以在教内外都有极大的号召力。这些名山宫观中所供奉的神,能够吸引附近乃至于午千里以外的信众、香客前来进香,尤其是其神仙的生日等重大节日,以庙为中心,以敬奉该宫观的神仙、祖师等为主要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祭祀、庆祝活动。所以这些庙会常常有不同的名称。有时为突出其进香的内容,称为香会;为突出其报答神佑、采取大规模民间文艺演出的特点,称为赛会、过会、出会。同时,由于庙会、香期是当地人流量最为集中的时期,也带来了或者繁荣了食品、住宿、轿马租赁等的商机;各地农村民众平时很少往来,香期庙会期间则成了物资交流的好机会。这样,庙会的活动是综合性的民俗大会。
在庙会中,人们常举办各类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比如,北京有所谓过会的习俗,就是在各庙会期间,演出各类曲艺、杂耍等。“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扛箱、官儿、五虎棍,跨花鼓铽,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燕京岁时记》)这里说的,都是北京地区流行的杂耍之类。由于庙会的群众参与性很强,这些娱乐活动有专业性的,多数仍是各社区或各行业自发形成的,更由于集中于一时一地举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带有很强的竞技性。这又促进了民间艺人和一般的参与者提高艺术质量。所以在凡有一定影响的庙会,往往形成了民间文艺、杂技等的大展示。届时,争奇斗妍,观者如堵,成为名副其实的娱乐盛会。
  出会
中国古代向来有一地居民共同祭祀当地神灵,或者迎接神明巡行某一地区以求他消灾赐福的习俗。在祭神和神明巡回的同时,民间要举办隆重的文娱活动,以及相关的祈求神明保佑的活动。为进行这类活动,要有一定的组织,称之为会。比如,同一地域的居民祭祀社神(即后代的土地神),要有会首,来领导其事,形成一个共同的组织,就称为社会。这种传统也进入道教,对于道教诸神也常常举办迎神出会的活动。
出会时经常伴随着热烈火爆的文娱表演,常是民间文艺的大展示。出会,是地方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民众素有以歌舞娱神的传统,在大型的出会中,更是有组织地进行着文艺表演的大展示,娱乐活动的大汇粹。同时也常通宵达旦演出各种戏剧。这其中常见的有高跷,旱船,中幡(耍丈余高的旗幡),扮台阁(妆扮戏剧场面,由人抬着或用车载着巡行街市),等等。这些演出往往是同时涌上街市、集镇的空地,当众表演,民众可以随意观看。因为表演者来自民间,不少就是本乡本土的人士,所以这种表演的群众性特别突出。它实际上是中国民间的狂欢节。只是在西方国家,由于宗教基本统一,或者某一宗教占有统治地位,他们的宗教节日几乎是全国一致乃至于许多国家都一致的。而中国的这种出会,因为信仰的神仙、佛菩萨以及民间俗神,多种多样,各地出会时间不一,人们可以到邻近地方赶会,也就可以多次参与这类狂欢活动。其中许多民间文艺表演,本来都是专为出会准备的,由民间艺人自己刻苦训练,而且经出会中多群演出团体的竞争、切磋、交流,不断提高水准,待到时代变迁,出会的活动有的已经仃止,它们便独立出来,成为很有影响的民间文艺表演,不少仍然活跃在当代的文艺舞台上。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上旅游有很大发展,各种民间的文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其中有不少就是源自于各种出会之中表演的。所以目前这一类为神道出巡、出会而组织和生存的民间文艺。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Unvergesslich heute Abend
《难忘今宵》是乔羽作词,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的歌曲。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Neujahrskuchen/aus klebrigem Reismehl
年糕(nián-gāo,rice cake; new year cake),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 年糕是用大米或糯米,煮成饭用打制或水磨成粉后压制而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Da20Nian20Gao20~3.jpeg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Nian20Gao20_~1.jpg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Nian20Gao20_.jpg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Nian20Gao20_~0.jpg
年糕客家话称为甜粄泉漳话潮汕话甜粿台罗:tinn-kué),是流行于东亚新年的一种传统美食和贺年食品,流行于东亚各地,例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一些海外闽粤籍华裔人聚居国,如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中文里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昇高的意思。年糕早期是在年夜用来祭祀神灵供奉祖先,其后渐渐成为一种新春食品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Neujahrs- oder Frühlingsfestbild
 
/assets/contentimages/Nian20Hua20.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Konsumartikel für das Frühlingsfest
 
/assets/contentimages/Nian20Huo20.jpg  http://image2.sina.com.cn/dy/s/p/2006-01-22/U397P1T1D8938921F21DT20060122174558.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Überfluss, Jahr um Jahr / Jedes Jahr mehr Einkommen als Ausgehen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Vorabendessen des Früglingsfestes/Reunion dinner/團圓飯

 

/assets/contentimages/Nian20Ye20Fan20%7E1.jpg /assets/contentimages/Nian20Ye20Fan20.jpg /assets/contentimages/Nian20Ye20Fan20%7E0.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Büffel/Jahr des Büffels
牛年是中国历法中计算年份的方式,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5的年份都是牛年。牛是中国的12生肖之一,排名第二。 大概对应的公历年份如:1901年、1913年、1925年、1937年、1949年、1961年、1973年、1985年、1997年、2009年、2021年、2033年、2045年等。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iu20Nian20.jpg

    19.02.1901 bis 07.02.1902 = Metall-Büffel
    06.02.1913 bis 25.01.1914 = Wasser-Büffel
    25.01.1925 bis 12.02.1926 = Holz-Büffel
    11.02.1937 bis 30.01.1938 = Feuer-Büffel
    29.01.1949 bis 16.02.1950 = Erde-Büffel
    25.02.1961 bis 04.02.1962 = Metall-Büffel
    03.02.1973 bis 22.01.1974 = Wasser-Büffel
    20.02.1985 bis 08.02.1986 = Holz-Büffel
    07.02.1997 bis 27.01.1998 = Feuer-Büffel
    26.01.2009 bis 13.02.2010 = Erde-Büffel
    12.02.2021 bis 31.01.2022 = Metall-Büffel
    31.01.2033 bis 18.02.2034 = Wasser-Büffel
    17.02.2045 bis 05.02.2046 = Holz-Büffel
    04.02.2057 bis 23.01.2058 = Feuer-Büffel
    23.01.2069 bis 10.02.2070 = Erde-Büffel
    09.02.2081 bis 28.01.2082 = Metall-Büffel
    27.01.2093 bis 14.02.2094 = Wasser-Büffel
    15.02.2105 bis 03.02.2106 = Holz-Büffel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Yangge-Tanz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inesischer Kalender/Asiatischer Kalender/Mondkalender

 Der chinesische Kalender war der offizielle Kalender des Kaiserreichs China. Er ist meist noch als „Bauernkalender“ (chinesisch 農曆 / 农历, Pinyin Nónglì) bekannt. Weitere Bezeichnungen sind „Mondkalender“ (陰曆 / 阴历, Yīnlì), Jiùlì (舊曆 / 旧历 – „Alter Kalender“) oder Chuántǒnglì (傳統曆 / 传统历 – „Traditioneller Kalender“). Die traditionelle Bezeichnung waren Xiàlì (夏曆 / 夏历 – „Kalender der Xia-Dynastie“) und Huánglì (黃曆 / 黄历 – „Kalender des Gelben Kaisers“) – später mit der homophonen Bezeichnung „Kaiserlicher Kalender“ (皇曆 / 皇历) geschrieben.

Der chinesische Kalender wird noch im gesamten chinesischsprachigen Raum für die Berechnung traditioneller chinesischer Feiertage verwendet, beispielsweise für das „Frühlingsfest“, das „Qingming-Fest“, oder das „Drachenbootfest“. Darüber hinaus dient er Anhängern der chinesischen Astrologie oder Fengshui-Meister als Berechnungsgrundlage für die Festlegung „astrologisch günstige“ Tage, um beispielsweise Feste und Feiern zu begehen, bauliche Tätigkeiten zu beginnen oder der Vermeidung besonderer Aktivitäten an „astrologisch ungünstigen Tagen“ o. Ä..

农历,是现今东亚地区民间传统广泛使用的阴阳合历。古代相传为黄帝时代或者夏朝创制,又称黄历夏历,中国以外的语言和地区普遍称为中国历[1][2][3]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孙中山宣布采用西方格里历,称为国历,而华夏传统历法返称旧历传统历,台湾方面又称农民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格里历为“公历”,夏历改称“农历”。在汉语,西历也称阳历,因此农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历其实为阴阳合历。农历是阴阳历:“阳”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以冬至回归年为基准确定岁实,配合季节阳光分一岁为二十四节气;“阴”根据月球运行定朔望月。中国现存历书最早是西汉版本之《夏小正[4]汉武帝时期制定之《太初历》已经有相当完善之历法规则,自此大都采用“夏正”[5][注 1],即以建寅月为正月[1];之后定朔定气规则又多次修改。现行农历版本是依据既定基本规则,运用现代天文学成果修订,完全依照天文数据计算得来,为一天文历法(astronomical calendar)。农历和西历、伊斯兰历一样,是现在应用广泛的历法之一。在华人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朝鲜韩国越南、以及全世界海外华人社区,农历广泛应用于生日标记、各种民俗活动节日等,比如“年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被视为中华文化象征。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Nverhong
女儿红是浙江省绍兴市的地方传统名酒,属于发酵酒中的黄酒,用糯米发酵而成,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江南的冬天空气潮湿寒冷人们常饮用此酒来御寒。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始创于晋代女儿红品牌的故事千年流传。早在公元304年,晋代上虞人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就有女酒、女儿红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的记载。 当女儿下地的第一声啼哭,肯定会让每一个父亲心头一热,三亩田的糯谷就酿成三坛子女儿红,仔细装坛封口深埋在后院桂花树下,就像深深掩藏起来的父爱,没事的时候就到桂花树下踏几脚,踏几脚仿佛心里也踏实一些。回头望一望女儿,女儿头扎红头绳,眉眼儿像清明时节的柳叶,一天比一天明媚。自古浙江绍兴一带,这个习俗就这样长久沿袭着。待到女儿十八岁出嫁之时,用酒作为陪嫁的贺礼,恭送到夫家。按照绍兴老规矩,从坛中舀出的头三碗酒,要分别呈献给女儿婆家的公公、亲生父亲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寿安康,家运昌盛。在绍兴一带这一生女必酿女儿酒的习俗长久流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住东关古镇时,品饮女儿红酒后写下了著名诗句“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