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历史 公元 500 - 1000

Lamaismus/喇嘛教/Tibetan Buddhism/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bod brgyud nang bstan/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
藏传佛教(藏语: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威利转写:bod brgyud nang bstan,藏语拼音:Pö gyü Nangdän;蒙古语: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藏传佛教藏语: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威利转写:bod brgyud nang bstan,藏语拼音:Pö gyü Nangdän;蒙古语: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藏区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Die Entwicklung des Buddhismus in Tibet bzw. im Hochland von Tibet geht auf erste Kontakte im 5. Jahrhundert n. Chr. zurück. Zur offiziellen Einführung des Buddhismus in Tibet als Staatsreligion kam es im 8. Jahrhundert durch König Trisong Detsen.[1] In Tibet entstanden im Verlauf der Zeit verschiedene buddhistische Schulen.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Karl der Große
查理曼(法语:Charlemagne,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称卡尔或查理大帝(法语:Charles Ier le Grand、德语:Karl I der Große,拉丁语:Carolus Magnus),指的是一位在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法兰克国王,属于法兰克王国的第二个朝代加洛林王朝,生存时间为公元768年-814年。
Karl der Große (lateinisch Carolus Magnus oder Karolus Magnus, französisch und englisch Charlemagne; * wahrscheinlich 2. April 747 oder 748;[1]28. Januar 814 in Aachen) war von 768 bis 814 König des Fränkischen Reichs (bis 771 gemeinsam mit seinem Bruder Karlmann). Er erlangte am 25. Dezember 800 als erster westeuropäischer Herrscher seit der Antike die Kaiserwürde, die mit ihm erneuert wurde. Der Enkel des Hausmeiers Karl Martell war der bedeutendste Herrscher aus dem Geschlecht der Karolinger. Das Frankenreich gelangte unter ihm zu seiner größten Ausdehnung und Machtentfaltung.
查理曼(法语:Charlemagne,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称卡尔或查理大帝(法语:Charles Ier le Grand、德语:Karl I der Große,拉丁语:Carolus Magnus),指的是一位在欧洲中世纪早期法兰克国王,属于法兰克王国的第二个朝代加洛林王朝,生存时间为公元768年-814年。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Karl II.
秃头查理,即查理二世(法語:Charles II le Chauve;823年6月13日—877年10月5日),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人的国王(843年-877年在位),自875年為「罗马人的皇帝」。

秃头查理,即查理二世(法語:Charles II le Chauve;823年6月13日—877年10月5日),加洛林王朝法兰克人的国王(843年-877年在位),自875年為「罗马人的皇帝」。

查理为法兰克王国查理一世之孙,是路易一世的第四子,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他的母亲是路易一世的第二个妻子茱蒂丝

查理那野心勃勃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唯一的儿子争取一块领地而积极活动。在她的怂恿下,路易一世赐给查理一块单独的封地(开始是阿勒曼尼亚,后来是比利牛斯山梅斯之间的地区),但这损害了查理两位异母兄弟洛泰尔日耳曼人路易的利益。洛泰尔和路易联合起来反抗他们的父亲,引发了一场最终使法兰克帝国分裂的内战。查理和他的兄弟们长期作战,最后在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结束了战争。三人将帝国瓜分;查理获得了帝国的西部,从那时开始这片领土逐渐与帝国的东部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日后的法国

虽然查理挫败了他的兄弟们的企图,但他并非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西法兰克的大封建领主完全不听国王号令。更大的危险来自北欧维京人,他们对法国沿岸地区造成了持久的威胁。诺曼人没遇到什么抵抗便洗劫了法国的一些地方,秃头查理向诺曼人交付赎金以使其停止海盗行为的方法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贪婪。

在洛泰尔的儿子路易二世皇帝于875年去世后,作为加洛林王朝成员中的最年长者,查理继承了皇帝的称号。他得到了教宗若望八世的加冕。876年若望八世写信给查理,希望查理出兵协防意大利南部以抵御萨拉森人的入侵,他无法完全忽视教宗的请求便下令斯波莱托组建军队,然而后者反而进攻卡普亚那不勒斯[1]877年10月5日,查理逝世于法国阿夫里约。在查理于877年去世后,帝位一直虚悬到了881年。

Karl II. (* 13. Juni 823 in Frankfurt; † 6. Oktober 877 in Avrieux bei Modane), genannt Karl der Kahle (lateinisch Charles II dit le Chauve), aus dem Geschlecht der Karolinger war von 843 bis 877 westfränkischer König und von 875 bis 877 König von Italien und Römischer Kaiser.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ajing
《茶经》是唐朝人陆羽所撰的茶学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3卷10篇,总结茶的栽培、采摘、制作、鉴别、煮饮的流程和工具,收集历史上与茶有关的史料,是当时茶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茶经》影响和倡导了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极大地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anzong/Zen/Zen-Buddhismus/ Seon/Thiền
禅宗为大乘佛教流传于东亚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禅师菩提达摩(一作达磨)传至中国。在中国历史,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惠能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临济宗黄龙派和杨岐派、法眼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参话头、念弥陀为主,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禅宗大乘佛教流传于东亚的一支佛教宗派,由南天竺禅师菩提达摩(一作达磨)传至中国。禅宗原本是指以“坐禅”为中心的修行集团,后来专指达摩一系的禅修集团[1][2]。达摩的禅宗经牛头法融黄梅弘忍的发展,大成于六祖曹溪惠能,成为一支具有独特精神意趣的宗派,又称达摩宗佛心宗宋朝以后,禅宗以自家为“宗门”,余宗称“教门”。宗门一词出自禅林,据《楞伽经》所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自称为“宗门”[3]

在中国历史,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惠能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临济宗黄龙派杨岐派法眼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参话头念弥陀为主,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4]。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禅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区主要为中国江南以南,集中于两湖两江广东福建一带。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汉字文化圈地区,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美国弘法,禅宗在欧美颇受欢迎,因而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禅宗祖庭为嵩山少林寺[5]、黄梅东山寺[6]、曹溪南华寺[7]

Der Zen-Buddhismus, kurz Zen ([zɛn, auch t͜sɛn][1]Hörbeispiel von Zen/?japanisch 禅 Zen, chinesisch 禅, Pinyin Chánkoreanisch 선 Seon, vietnamesisch Thiền; ursprünglich von Sanskrit Dhyana), ist eine Strömung des Buddhismus. Er wird zu dessen Hauptrichtung Mahayana gezählt.[1]

Die zentrale Praxis des Zen-Buddhismus ist die Meditation. Zentrales Anliegen ist die Erfahrung des gegenwärtigen Augenblicks und des gegenwärtigen Bewusstseins („Erwachen“). Wie andere buddhistische Richtungen warnt der Zen-Buddhismus jedoch davor, seine Lehre für das Erwachen selbst zu halten. Er verlangt von seinen Anhängern in der Regel keinen Glauben. Er lehrt in der Regel auch keine Phänomene, die jenseits möglicher Erfahrung oder vorgefundener Wirklichkeit liegen (Transzendenz), wie z. B. Gottheiten.

Der Zen-Buddhismus entstand etwa ab dem 5. Jahrhundert in China als Chan-Buddhismus. In seinen Anfängen war er stark vom Daoismus beeinflusst. Durch Mönche verbreitete er sich unter den Nachbarvölkern Chinas. Es entstanden unter anderem eine koreanische (Seonkor. 선) und eine vietnamesische Tradition (thiềnviet. 禪). Ab dem 12. Jahrhundert gelangte Chan nach Japan und erhielt dort als zen (jap. 禅) eine neue Ausprägung (siehe auch Zen-Buddhismus in Japan). Diese gelangte ab dem 20. Jahrhundert in wiederum neuer Interpretation in den Westen. Die in Europa und den USA verwendete Terminologie zu dieser gesamten Lehrtradition stammt daher weitgehend aus dem Japanischen, so wie bereits die Bezeichnung Zen selbst – die eben nicht immer mit speziellem Bezug auf die japanische Tradition gemeint ist. Aber auch koreanische, vietnamesische und chinesische Schulen sind heute im westlichen Kulturraum vertreten.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an Chan
Chan Chan war die Hauptstadt des präkolumbischen Chimú-Reiches und befand sich an der peruanischen Pazifikküste, westlich der heutigen Stadt Trujillo.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Chan_Chan.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angting/长汀古城/汀州古城
长汀古城又称汀州古城,创建于公元736年,位于福建龙岩市长汀县,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为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成为汀州古城的坚壁高垒,被称为“福建西大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长汀古城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唐代至清代间一直为州、郡、路、府所在地,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唐宋元明清皆谓金瓯重镇,州郡路府县均称华夏名城”之盛赞。

盛唐诗人张九龄在此地品尝了客家米酒之后,留下了《题谢公楼》,南宋“世界法医”的鼻祖宋慈曾在长汀担任过县太爷,开辟了汀江航道。明代著名的宋应星在出任汀州推官的时候,作成了《天工开物》这部传世名作。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Kaiyuan-Tempel von Chaozhou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enqiao-Meuterei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engling-Pagode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Cheng20Ling20Ta20.p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ishan-Fahua-Tempel
山东法华院又名赤山法华院,是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代,是一处情系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佛教寺院。据史书记载,赤山法华院为唐代新罗人(今韩国)张保皋所建。唐宪宗二年(807年),张保皋应征入唐,因武艺超群,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武宁(今徐州)军中小将,深受大唐将士的爱戴。当时石岛湾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着 ,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精神依托,也为了“光宗耀祖”行善事,张保皋于唐穆宗三年(823年)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今石岛湾)建立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Chongfu-Tempel
朔州崇福寺,也称林衙寺、崇福禅寺,位于山西朔州城区东大街,净土宗寺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唐朝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原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间称崇福禅寺。该寺建筑为典型汉传佛教风格,其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其中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建筑。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