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Fucheng-Tor
阜成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元代为大都城平则门所在地,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修筑新城,至元二十二年完工,共设11座城门,西、东、南城垣各3座,城北垣2座,西城垣中间1座为平则门。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时名“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改名“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运入。
Arbeitsstudienprogramm in Frankreich/Work-study program in France
1919-1920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法语:Mouvement Travail-Études,直译:勤工俭学运动)是1912年至1927年的一场组织穷学生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发起者有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等,得到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这项运动从俭学开始,后来发展为勤工俭学。 其中不少参加者后来在法国组织了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1921年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培养了一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
Studieren in der Sowjetunion
西学东渐,留洋采箐,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大潮流。继留学日本、欧美之后,留学苏联是这一浪潮的延续。与前两者不同,留苏学人除认同苏联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先进性之外,还认同苏联所代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先进性。关于中国人留学苏联的历史,国内外学界已有相当研究,但涉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苏的论著明显多于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苏的题材;研究重点一般放在国共两党与苏共和共产国际关系、留学生与中国革命、两国政府间留学政策等方面。20世纪0至60年代,有8000余名中国留学生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等城市学习和生活,这是中苏两国历史上最正式、最规范和持续性最长的文化交流行为。笔者认为,留苏学人在沟通中苏民间关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角色,这一规模庞大的群体将其对苏联的亲身感受直观地传递到国内,成为中国人了解苏联的重要途径,由此构成一种特殊渠道形成的“苏联形象”。
Studienwege im Ausland führen in europäische Länder wie Großbritannien, Frankreich, Deutschland und die Sowjetunion
回顾民国时代学人的欧美留洋生涯,那个年代留学真不像现在留学生坐个飞机十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这么轻松容易。一条是欧亚铁路交通线,即从北京前门火车站出发,经天津至山海关(自1932年起,关内人入境需要在此出示伪“满洲国”签证),之后经过沈阳、长春、哈尔滨至满洲里,然后出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先后属于日占区、伪“满洲国”)边境线,经赤塔、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莫斯科、波兰华沙、德国柏林,最终抵达法国巴黎,之后从巴黎坐火车至加来,然后乘船渡过多佛海峡至英国伦敦。
Studenten der Volkstanzgruppe der Fudan-Universität proben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复旦大学民族舞小组的学生在进行排练,准备在晚会上演出。新华社记者 范杰 摄
Englisch-Vortragsreihe der Fudan-Universität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特邀上海高校外语教师开设的英语讲座座无虚席。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
Öffentliche Schule Fudan
复旦公学的创立,与震旦学院有不少渊源,取名“复旦”,既有恢复震旦之意,又有自强不息之意。 1903年马相伯创建了震旦学院;1905年震旦学院因外籍传教士南从周篡夺校政发生学潮,130名学生愤然离校,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退学学生公推于右任、叶仲裕等7人为干事,商议新校创建办法。1905年,马相伯、叶仲裕等邀请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为校董,筹集复旦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拨银1万两,并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 1905年6月29日(农历五月廿七),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震旦学院退学师生公白》,是为“复旦”校名之始。 是年中秋节翌日(公历9月14日),民办官助的复旦公学正式开学,依照清政府高等学堂章程,将近二百学生编为八班,前四班为高等科(大学预科),后四班为预班(中学部)。
Ganxi-Residenz
甘熙宅第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俗称“九十九间半” ,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 。 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古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宅第建筑群中建筑均坐南朝北。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甘熙宅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